新华社成都9月11日电(记者吴光于)初秋的夜晚,四川大剧院小剧场,伴随着凄凉的咬笛、消沉的口弦和澎湃的鼓点,一位“毕摩”(彝族重要典礼掌管者)摇摆手中的铜铃,开端一阵诵读。
这是音乐会《时刻的声响》的开场,一起的气氛让观众似乎置身某个大凉山的山沟之中。
当五颜六色灯火打亮,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和乐队出现在舞台中心。当天,他们与四位来自大凉山的非遗传承人同台献艺,交融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音乐会济济一堂。一曲终了,观众席中掌声欢呼声不断。
9月8日,莫西子诗(左)与来自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非遗传承人(前右)在音乐会上一起扮演。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北漂多年,最能感动我的依然是故土的声响。”这一次,莫西子诗是为了家园凉山而歌,他说,“现在,一些陈旧的歌谣正在消失,乐意学习传统乐器的年轻人也渐渐变得少。只要带着生命的律动活在当下,融入今日的日子,‘非遗’才干更好地传承。”
连日来,从歌剧《听见索玛》《彝红》,到交响音乐会《温暖的群山》,再到充溢浓郁民族气味的《时刻的声响》《赶集》,一系列来自大凉山的文艺作品在成都密布演出。加上合成器、效果器后的咬笛、月琴音色愈加丰满,与现代元素相遇,一支单调的口弦也能弹拨出千军万马之势。
9月7日,在音乐会《赶集》的舞台上,一群歌者唱起十多首不为人知的山歌,时而嘹亮,时而消沉,有对家谱的诵读,有对怀念的抒情,也有劳作时的放歌,尽管都是彝语,传递出的心情却让听者热泪盈眶。
《赶集》艺术总监、彝族音乐人瓦其依合和记者说,为了收集这些山歌,他和创造团队跑遍了美姑、昭觉、布拖、普格、雷波等地。“这场音乐会就像它的姓名,是一趟背着音乐‘赶集’的旅程。”
20多年前,瓦其依合脱离家园寻找音乐愿望,现在回归故乡,他等待从从前被忘记的声响中罗致创造的养分,也为民间艺人供给一个走出大山的或许。
就在《赶集》赢得观众经年累月掌声的一起,在城市的另一端,凉山州交响乐团带来的《温暖的群山》音乐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演出。一曲终了,观众席上掌声雷动,有乐手悄悄擦洗眼角的泪水。乐团指挥唐青石在返场前,操控不住声响哆嗦,轻声讲起这个大山里的交响乐团的故事。
2013年,曾担任过四川交响乐团团长的唐青石脱离日子了30多年的成都,来到西昌,成为交响乐“处女地”上的拓荒者。8年来,凉山州交响乐团在他的带领下,为当地父老乡亲带去了600多场惠民音乐会,也为凉山培养了一大批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和忠实观众。
2021年5月3日,凉山交响乐团参与第七届我国交响乐之春,在国家大剧院演奏。(图片来自:凉山州委外宣办)
“万万想不到,这片土地本来这么文艺,各种文明如此多元!”走出音乐厅,一位观众宣布感叹。
“大凉山其实有许多面。一面是峰峦堆叠、沟壑纵横,一面是少量民族文明灿若星河,土地上流动着音乐和诗篇。”凉山文明旅行出资开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康说。
近年来,凉山经济社会继续健康开展一日千里,文明事业也生气勃勃。大凉山世界戏剧节等高水平文明活动更是为这片陈旧的土地注入史无前例的文艺气味。回来搜狐,检查愈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