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浙江人,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毕业。作品有《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等文史相关的经典。从小用功学习,一家人幸福平安,一直到余秋雨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一场变故轰然来临。
余秋雨的父亲余学文,是上海静安区烟酒公司的的基层经理,平时与当地的商界人士往来密切,底下员工虽然迫于威压,但内心对余经理并不太尊重。适逢文革时期,同时静安区烟酒公司另一家店的经理开始蛊惑底下的员工煽动相关的人群对一些捕风捉影的事件来加工宣扬,在那个高度敏感的时代背景下余经理莫名其妙的锒铛入狱,下面我们看一看余秋雨怎么回忆自己的父亲,以及余经理受害的详细脉络。
二战之后的的上海物价高昂,所以虽然余秋雨的父母是在上海工作,但余秋雨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他有一个非常完整平静的属于农村的童年,这些记忆这些乡土的气息在后来余秋雨先生的文字里都有许多的流露。后来的余秋雨先生称这段人生是借住在农村的大山里,因为父母的能力所限和时代的特殊不得不把他放在农村成长,当然这对于一个男孩子或者一个作家并不是一件遗憾的事。反而给他的文字带来了独属于大地的厚重和踏实。
父亲被陷害的时候余秋雨还在上海戏剧学院念书,那次过周末回到家里,他看到父亲一反常态的平和亲切。以往的父亲虽然说不上严肃但也是有距离感的。记忆由于时间的久远和情感的发酵难免显得模糊,在那个时间点附近余经理很快就被控制了起来。具体父亲遭受的苦难的心理过程年少的余秋雨当然不可能全部的掌握清晰,在那样剧烈变动的时代最靠谱又最不靠谱的也只有记忆了。
因为余经理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生活的压力一下子就落到了年轻的余秋雨和母亲肩膀上面。在落差来临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家庭生活很快出现了拮据,节衣缩食的场面。吃不上饭的余秋雨偷偷的问朋友和同学借饭票,又不能让别人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钱。不是为了尊严而是为了安全,为了过一个正常平静的生活。一旦让身边的反动派察觉到,他们便会开始抄家,那样的后果若发生,一家人的生活必然雪上加霜,无以为继,因为家里还有年迈的祖母。
失去经济来源的家庭需要吃饭,需要过正常人的生活。年轻漂亮的妈妈去刷铁皮,是一种很累很脏很不适合女人的工作。余秋雨就去农场干活,那时候虽然吃的不好,但是浑身充满了力量。懵懵懂懂的少年想到被人陷害的父亲,和家庭的希望责任都在自己的身上,就不知疲惫的辛苦工作。似乎这样拼命的努力可以向生活要一个答案,过早的见识了生活的残忍和无情使得他今后的日子更珍惜幸福的生活。
父亲在监狱里,一晃就是十年。十年后的余秋雨已经毕业,在大学里负责关于鲁迅教材的编写。后来相继出版的著作也成为学术界的权威作品。1985年被任命为文科教授,次年成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是当时最年轻的校长。妻子马兰是一名表演专业的艺术家,二人的家庭幸福,互相扶持。年少的磨难让他更懂得生活的本质也更珍惜温暖的生活。
在曾经剧烈动荡的时代里,人性在利益面前在生活面前直白的鲜活的呈现在每个人的生命记忆中。余秋雨少年经历的苦难,即便是后来有了幸福的令人羡慕的生活,仍然是难以忘怀。即便在他漫长生命里体验生活,沉浸在文史思想里感悟生命的真谛,曾经的记忆始终都是他解不开的心结。
因为这些苦难的记忆,因为父亲受到的不公,因为童年遭遇的磨难,成年后的余秋雨将它们化名“浅芳丽莎”。
为什么说这是化名?显而易见的,当余秋雨先生公开这个信息的时候,某一些程度上已经是宽恕了他们。不然怎么办呢,经历了漫长的剧烈的轰鸣的时代进程过后,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早已经物是人非。爱和恨都如同发黄的相片,隐隐还能记起那种剧烈的情感,却再也提不起当年的力气责问生活了。
“在心里凝固这四个字,不代表我有多么的恨。他们的行为是那个特殊的时代生活中必然存在的恶魔的化身,遭遇他们虽然是不幸也是必然,是对我生命的深度洗礼。我标榜“浅芳丽莎”四字,某一些程度是自我提醒,让我时刻清醒的认识到生命的无常和生活中苦难的必然性。所以它指代的是一种超脱于具体生命的存在,是我们没办法触摸又无法躲避的灾难,所以我用谐音和韵律定格这四个字。即是对自己的提醒,也是对自己的鞭策。”
看看余先生的思想高度,大意就是这四个字虽然和曾经的仇人有关系。但并不全部代表他们,而是代表生活中一种必然的苦难,是我们所有人都会遇到的。余先生用此四字警惕自己,鞭策自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受辱,是为世界承担苦难”,有此四字,才真算得上是有故事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英媒爆料英国防参谋长帮助乌制定黑海战略!乌军高层“大换血”,乌克兰与荷兰签署安全合作协议
vivo X100 Ultra再次被确认:内存满血+蔡司再进化,可惜发布较晚
iPhone SE4再次被确认:继承iPhone14元素,主打中端手机市场
骁龙8 Gen4处理器:频率飙升至4.3GHz,成本与功耗却成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