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13857621608

新闻资讯

News

吃着土豆烤着火一群年轻人去大凉山深处创作戏剧

更新时间:2024-03-20 15:27:05    来源:安博体育官网入口网址
   

  沿着不断转弯的盘山公路,穿过一个又一个峡谷抑或隧道,8个年轻的创作队伍,就这样从西昌出发,开始了“上山创作”的旅程。暖暖的太阳晒在身上,车外的风景让人雀跃,路途上,他们不断在群里分享着各自途中的照片、视频。唱着歌,深入到大凉山四面八方的大山和村庄。

  大凉山戏剧节今年新设了“自然戏剧之乡村发现”。招募自全国乃至全球的8个创作团队,从11月22日开始汇聚到西昌,开启5天左右的采访和创作之旅。在凉山的昭觉、冕宁、盐源、木里、会东各县,在人们熟悉的悬崖村、三河村、泸沽湖,以及相对少人知的谷克德、冶勒湖、北斗村、老君峰、木里香格里拉湖等凉山腹地,年轻创作者们在天地自然之间探寻,从乡村中找寻艺术的灵感。

  “你们是自由的,还可以是任性的。但是你们的创作必须是发生在此地,不可复制的。”8个团队启程前一天,戏剧节发起人,执行总监,也是这次“自然戏剧”策划者李亭对所有创作者说道。

  揣着每组900元的创作经费,在当地“戏剧种草官”的带领下,8组创作者经历了各自完全不同的5天,回到了西昌。在戏剧节期间,几乎每个夜晚,一场燃着篝火煮着热茶的“围炉夜话”都会在星空下展开。大家吃着烤土豆烤包子烤橘子,聊着远方和诗,分享各自的作品、创作和感悟,碰撞出各种火花。

  “围炉夜话”吸引了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何赛飞、作家阿来还有很多国际戏剧人到现场关注。作为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发起人之一、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在参加了第一场围炉夜话后,对几乎所有来参加戏剧节的朋友都推荐起这一个项目和活动。“这也是戏剧节的初心,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到大凉山、关注大凉山。”

  他同时对年轻人说,“让爱好艺术的青年好像没有目的地去找目的,离开过往的经验,去面对陌生也好、困难也好,最后记录下经历、感受。对创作来说,都是特别好的一种经历。”

  年轻的创作者来自四面八方。有着完全不同的背景。而去往的目的地,多少也是“随机”的。

  去北斗村的路必须穿过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这是距离基地最近的一个彝族村寨,如今,这里正开始兴建起客栈和科普中心,不远的将来,更多长途而来的人们有机会在这里住下,近距离地观看卫星发射,感受现代科技和古老民族生活的交织。

  三位来自不同民族,生活在不一样的地区、有着不一样的背景的音乐人从全国各地聚到这里。因为这一个项目,极其“和谐”成为了一个创作小组。满馨蔚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旅居在,善于摆弄手风琴等各种乐器。文林子从小在凉山长大,在法国留学学习爵士钢琴。而石头则是生活在丽江的彝族,收藏了一千多件世界各地的神奇乐器。抵达北斗村的第一天,他们就遇上了卫星发射。在震天动地的巨响中,开启了“发现乡村”之旅。

  钢琴被特地搬到了山上,彝族的口弦与之产生奇妙的共振。之后的几天,他们在彝族老乡家做客,一天里被热情招呼了五六顿饭。在山林环绕洒满阳光的客栈里,他们完成了创作的想法,用音乐以及各种神奇的乐器,围着温暖的火塘,真实展现了一个彝人木呷平静而寻常的一天。下山前一夜,他们在村庄里为所有的村民演出了一场。

  悬崖村是凉山最“网红”的村庄。三个南大校友组成的创作团队“摧毁面包小组”,在一天内跋涉了近10个小时的山路,抵达了山巅上的云端客栈。虽然一眼就能看到半山腰的悬崖村,但这里离悬崖村钢梯的起点,依然有三个小时的车程。

  在周边寻访了很多村民和彝族毕摩后,小组成员终于在“种草官”曲比格富和悬崖村飞人拉博陪伴下,一起爬上了悬崖村的钢梯。从小长在悬崖村的拉博在半山之巅无比自由,在以他命名的拉博平台,脚下是万丈悬崖,他却能如履平地,来回飞奔。

  “摧毁面包小组”的导演王光皓此前已经有过好几部作品的创作经验。而悬崖村的几天对他来说却是一次全新的经验。出生在北方城市的他说,这一次短短的寻访带给他很多全新的感知和冲击。最后,他和小伙伴选择用了他们熟悉的“记录剧场”,完成了这一次创作,《地球上的悬崖村》。

  在深夜的山顶,他们邀请了老乡,还有曲比格富和拉博一起完成了一次纪实的对话和记录。有一段彝族小女孩的对话录音,让很多人印象非常深刻。“你知道邛海吗?”“我不知道。但我看过海。”“是吗,在哪里看的?”“在快手里啊”。

  倪铮峰和刘璋来自无锡市歌舞剧院,是专业的舞蹈演员和编导。从冬日的江南来到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湿地谷克德,这里白天的温暖和日落后的骤冷让他们印象非常深刻。阳光下,这里有蓝天白云和成群的牛羊,以及栖息于此的大雁。如画的风景,让他们推翻了出发前就定下的两个主题。

  “我们到处走了走,就觉得哪里都很美,就想着在山里往深处走一走。”种草官布呷骑着单车,带着他们在山野里一路狂奔。”然后我们就讨论,只有两个人,怎么能跟这些景发生关系。”

  他们在那里查到资料,古彝文能传承至今,至今还有学者在持续研究,是一个民族特别了不起的历史。创作灵感由此生发。因为远离城市,买不齐彝族的红黑黄三色布条。于是,他们买了一块长长的白布写满古彝文,挥舞着布条,把前几天的风景重走了一遍。

  “看到牛了就追牛,看到羊就追着羊跑,看到画面比较好的地方就利用起来,所有的舞蹈和肢体动作都是即兴,镜头也基本是拍一遍就过。”但这个即兴感的作品,却带给观者很深的感动。从古走到今,从大山走到城市,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渺小人类和悠远历史之间的对比,都在这些画面和音乐之中。作品的名字是《阿苏拉则》,这也是一代彝族毕摩宗师的名字。

  三河村是去过的村庄,旧村和新村不过一段短短的山路相连。这里有着最传统的彝族民居,也有最“当下”的彝族新生活。导演胡翰驰是戏曲导演,此前带着作品来过多次大凉山戏剧节,但却是第一次走进凉山的腹地和村庄。入夜,他们和村民围着篝火,吹着笛子,唱起彝族的民谣。“来了这几次,越来越开始喜欢彝族的文化”。他们雇了村民的一头牛,参与了表演。没人想到,最后,他们在作品《当归》里,用传统戏曲的表演元素,完成了一个“告别过去”和“迎接将来”的故事。

  来自上海的导演何鸣晖和团队则是去往了会东县老君峰。这里风景壮丽,却也人迹罕至。“我们在路上三个半小时,一路上会穿过很多的隧道,然后每一次进隧道就像是一幕戏的幕间拉上幕了,然后当你穿出隧道的时候,整个天的颜色、天气、云朵都会不一样,觉得特别有戏剧感。”

  在山顶悬崖的树屋住了5天,何鸣晖除了感到寂静,更多还有“自由”。他在山水间找到属于这片天地的独特性,用影像和肢体表演记录下那一刻的感受。

  “我2018年来过西昌,我这一次再来的时候,我能够感觉到整个西昌和凉山非常高速的发展,然后这种发展过程中,它非常浓烈的土地和民族的这种性格,以及这种发展中的蓬勃里的躁动,给我的冲击很大。”

  在同样人烟稀少但却风景绝美的冶勒湖,来自重庆的音乐人和戏剧人陈贝嘉则和另两位伙伴开启了5天的房车之夜。虽然只有一辆房车能取暖。但他们却每晚都烤着火,喝着酒,感受星空和寂静。

  白天,这里有无与伦比的雪山、湖泊、山风;夜晚,在噼啪作响的火塘边,他们开始写下诗歌,画下插画。

  “到了冶勒湖,在那里看月光,看水看草地,心情很平静。这片土地不单单是一个物理的自然意义上的土地,也是一片汇聚精神力量的地方,我们就天天在那边闲聊瞎逛,然后去跟大家沟通,去明白他们的生活,然后希望在这个土地上找到真正的扎根在里面的那种很精神性的东西。”

  作品叫《明日早餐》,这种平静的、永恒的力量似乎贯穿着始终。影像中,风景日复一日,光影随日月流动,有人在河边来来走动,一群人始终平静地吃着火锅。身为音乐人的陈贝嘉选用了一张他最喜欢的原生态音乐专辑。而湖边的工作人员,则为他们翻唱了莫西子诗的歌。

  四川人艺的导演和演员刘洋、高颖则去到了海拔最高、路程最远的木里香格里拉湖。因为在高原不敢洗头,5天后的两人在项目交流群里幽默展示了可以自由拗造型的“硬茬”头发。而在作品里,这种幽默感一以贯之,身为四川人,他们在这个藏区高原,以一群麻将游客的闯入,展开了叙事。

  上海戏剧学院的4位留学生则结伴深入了泸沽湖腹地,他们分别来自新西兰、英国、澳大利亚、白俄罗斯,在那里和摩梭人对话、交流,展开了一场跨文化的戏剧凝视。

  创作采风的过程各有 “奇遇”,但900元的创作经费在山野间大多没有用武之地。悬崖村小组最后把钱买了糖果送给了当地的彝族女孩。而冶勒湖小组原本想着提一只土鸡请到彝族毕摩出镜参与,不想却以失败告终,土鸡最后也不得已成为作品里土火锅的一部分。

  但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自然戏剧”的一部分。北斗村组的满馨蔚说,曾经向往村庄里的宁静,但当他们真的来到村寨,和这里的很多老人共度了5天时光,发现一切都和他们想象的不同。很多属于城市人的概念,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悬崖村组的聂天航是成员里最年轻的,她说,创作过程中的很多细节和困难,回忆时很多已经记不清,但只记得亲身走这一趟的难得和珍贵。“悬崖村在物理上和社会化意义上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随着我们在网络上对它了解得越多,就越好像走进一个创作怪圈,关于他的叙事似乎只有脱贫和新旧生活的变化。来之前,我们小组最后一次的线上会议推翻了前三个小时的所有设想,决定放轻松地去感受,不设限地去创作。”

  “不设限”的最后,果然都是意料之外的人和事。回忆起这些,画面和感受变得如此具体。“悬崖村来洛组的村民并没有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小朋友们也和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对世界好奇、对未来抱有无穷的想象。悬崖村的太阳热烈,人们就和衣躺在院子里和大路旁休憩,种草官曲比格富在饭桌上的闲谈都既辩证又落地,不仅体察生活,甚至观照到了宇宙。这些是真正使我们动容、让我们觉得值得被记录的。我觉得归根到底,是开幕式上彝族老者对小女孩说的那句“把人,当作人”。人和人之间的隔膜被打破的那一瞬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就像万物间的链接被建立时一样。”

  “我理解的自然戏剧,就是在自然的环境里,戏剧人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跟自然的地域和自然的人文有强烈关联的作品。”作为项目的制作人,也是最早参与自然戏剧策划的胡猛说,“其实最开始,我们就觉得,采风创作的过程,可能远比最后的成果展示更有意义。我们就希望这一次的‘发现乡村’,能够给凉山和外面的世界之间,埋下一颗相互发现的种子。”

  “戏剧种草官”可能是最早被“互相发现”的那一个。作为熟悉当地情况的联络负责人,“戏剧种草官”是每一个创作小组的标配。5天的旅程,他们和创作者们几乎都变成了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也因此成为自然戏剧的重要一员。

  谷克德的种草官阿说布呷是景区的工作人员,但在5天的“种草”工作后,成为了《阿苏拉则》的创作成员,负责跟随拍摄了所有镜头。而在围炉夜话时,他特地赶来,用他最擅长的生火技能,为所有人点燃暖暖的篝火。在现场,他听完所有分享,为大家唱起彝族的rap。布呷用他带着彝族口音的汉语兴奋感叹:“我感觉这是我20多年来学到更多东西的一次,在很多老师身上学到全新的东西。包括李晏老师的舞台摄影展,也学到很多创作理念。一切都是全新的尝试,全新的开始。”

  “一切都超出我的预期,甚至包括这一个项目的重要性。”戏剧节发起人和执行总监、也是这一个项目的策划者李亭参加了所有5场围炉夜话,并且和每一组年轻人都深入交流。她感慨,“看完这些作品,我尤其感觉自然戏剧很必要,确实是让年轻戏剧人有机会走出他们的舒适圈,走出他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稚嫩的一些人生经验,去体验另一种生活之后,然后能够从逆向思维来做一些创作。”

  为创作者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也让年轻人破除一些以往的经验去创作,这是李亭看来这一个项目最有意义的地方。

  好几部作品都让她感动:“我感觉到他们真的抓住了脚下踩着的那个土地的一种魂、一种精髓,完全不同于平时在都市里的那种东西。是真正内心生发出来,真诚而且能感动我们的。那个瞬间,我突然会感到,戏剧是多么需要走进生活,去真真实实把自己甩进这个生活的漩涡里。只有当你真真切切地体验到生活的温度,你才可能在沸腾起来之后,把这个温度传递给别人。”

  用镜头记录了中国当代戏剧40年发展历史的摄影家和新闻工作者李晏,这一次也用镜头全程记录下“自然戏剧”的很多瞬间。这些年一直关注着中国戏剧年轻创作者的他,深感这一个项目的价值和必要。“戏剧节很重要的功能是给年轻人提供孵化和展示的平台。这次的自然戏剧之乡村发现,就是实现了这个目标,并且拓展了对地域和戏剧人的孵化功能,也为凉山的戏剧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新增加这个自然戏剧,就希望戏剧节能把更多触角伸到自然、乡村之间,也让戏剧更多和凉山的人民在一起,也以此强化大凉山戏剧节‘在地、民族、多元、拓展’的特质。”戏剧节运营方、凉山文旅集团董事长刘康表示,“希望以此实现戏剧节从始至终坚持的‘戏剧创作社会化,戏剧欣赏大众化’。”

安博

13857621608 

 

首页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