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刻:2023年11月10日 文章出自:我国国家地理增刊 作者:何文海
1949年曾经,大小凉山彝族区域的人们一般以家支(以父系血缘为枢纽结合而成的社会组织)为单位,聚族而居。毕摩作为彝族社会里人人敬仰的“祭司”,能够在不同家支的势力范围之间随意穿行。学者巴莫阿依曾在《试论彝族毕摩阶级的特征》一文中,谈到这一集体的特殊性:“只要是头戴神笠,手持神扇,身背经囊,肩挎神签筒,并能背诵毕摩谱系的毕摩,都能够在彝族区域的任何一个寨子、任何一个家庭作法行毕,谁也不得干与阻挠。假设渐渐的呈现搅扰毕摩活动、损伤游毕(即云游四方帮人掌管典礼)毕摩的事情,按习惯法要处以重罚。”
毕摩为彝语音译,意指“朗读经文的大师”。他们掌握着古彝文,知晓彝族传统常识和古籍文献,对宗教甚至人生要害节点的礼仪,更是手到擒来,故而常常以典礼掌管者的身份,参加彝人的日子。这张相片拍摄于凉山州金阳县,毕摩金地伍身着传统服装,一手执经文,一手拿法扇,正口诵《毕阿史拉则传说》,此为该县撒播已久的毕摩故事,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种特权是由毕摩的社会地位所决议的。历史上,大小凉山的彝人,在疾病、灾患、征战、节日、出猎、耕种、联盟等出产日子的每个方面,不能脱离毕摩。从生到死,彝人生命进程中的要害节点,都需求延请毕摩,择定良辰吉日,掌管人生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