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13857621608

新闻资讯

News

感受彝族年里的非遗文化

更新时间:2024-09-23 23:47:13    来源:安博体育官网入口网址
   

  “又到一年一度的彝族年,我们宰杀年猪,分享祭祖欢宴。”2023年11月20日,四川省大凉山东北部的美姑县海来阿依家中飘出阵阵酿酒的醇香,灶膛里红红的火苗舔舐着灶台上的大锅,锅上的蒸笼散发出腾腾热气……这一天是彝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彝族年。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传统的祭祀和庆贺性节日,一般在秋收结束的农历十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坐在开往家乡的列车上,告诉本刊记者。

  走进彝族小院,记者感受到浓浓的喜庆气氛,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客厅的桌子上摆放着提早酿制的泡水酒和燕麦醪糟酒,空气中飘满煮熟的砣砣肉和荞粑的香气。

  第一次沉浸式体验彝族历新年,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关于彝族新年的风俗习惯。“根据彝族的天文历法,我们有6月的夏节——火把节和11月的冬节——彝族年。”巴莫曲布嫫介绍,火把节的传统是祭火、照岁、祈年,彝族年是以祭祖为中心的。

  彝族小伙木乃约热和记者说,每年秋收后,每家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清洁卫生、酿泡水酒、饲喂年猪等,这些都是年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过年期间,彝族人会载歌载舞地庆祝,并且品尝传统美食、祭祖祈福,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傍晚,男女老幼会串门拜年,围坐在火塘边通宵达旦地唱歌,把祝福和吉祥带给家家户户。

  从世代传承的凉山彝族刺绣到今天的彝族年,从凉山彝族传统的居民营造技艺到彝族叙事史诗“梅葛”……彝族年期间,记者看到大凉山各县已建起10余家非遗工坊。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年入选。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凉山民族风情浓郁,“与祖先同在”。巴莫曲布嫫认为,彝族年的传承日积月累,世世代代相承,成为彝族人最珍贵的生命体验,包含着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体会。其中,把祖先和今天的人们联系起来是彝族年的重要文化意义之一。

  巴莫曲布嫫介绍,彝族年通常3天:过年第一天称为“库史地嘿”,这一天的任务主要是恭请祖先回家,每家每户都会宰杀年前预备的年猪,清晨点燃烟火,与祖先一起度过彝族年;过年第二天称为“库史库格”,意思是在第二天的清晨,家中的女主人取下之前摆放在祭桌上的祭品,重新加热之后,再次摆放在祭桌上祭祀祖先;第三天称为“库史波几”,主要是送祖先回归祖地。她表示,祭祀由家中家长自行主持,彝族年是彝族文化和祖先崇拜的活态见证。

  彝族年将人与人通过节日的流动联系起来。送走祖先后,彝族年进入拜年环节,村里嫁出去的女儿,与丈夫和孩子回娘家,一般会给父母和亲友准备猪肉、白酒、糖果等年货,有时物品甚至装满一卡车,亲友之间的关系在拜年中得以强化和延续。

  “彝族年不单单是彝族的新年,它具有与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相伴随的意义。”巴莫曲布嫫认为,彝族年作为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在彝族社会内部具有深远影响,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彝族年对于传承彝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在彝族年期间得以传承和发扬。独特的彝族舞蹈、精美的手工艺品,注重生命的平衡与和谐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形态,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彝族年这一非遗传承的带动下,各民族“三交”(交往、交流、交融)多起来,更好地增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在彝族年期间,人们常常回家团聚,互相拜访,增进了亲戚之间的联系,同时,汉族朋友的加入也增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今天的彝族年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小的部族或一个单独的村寨,而是发展为由不同民族构成的大群体。

  现在,彝族年增加了过去没有的项目,比如商品交易、招商引资、推荐旅游资源等活动,对社会信息交流、商业交易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地市场上热闹非凡,人类能互相交流信息、进行商品买卖,促进了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彝族年是彝族人民庆祝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只有进一步保护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做到民族文化的保护。

  本刊记者 屈一平《 人民周刊 》( 2024年01月16日 第07 版)

  “又到一年一度的彝族年,我们宰杀年猪,分享祭祖欢宴。”2023年11月20日,四川省大凉山东北部的美姑县海来阿依家中飘出阵阵酿酒的醇香,灶膛里红红的火苗舔舐着灶台上的大锅,锅上的蒸笼散发出腾腾热气……这一天是彝族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彝族年。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传统的祭祀和庆贺性节日,一般在秋收结束的农历十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坐在开往家乡的列车上,告诉本刊记者。

  走进彝族小院,记者感受到浓浓的喜庆气氛,屋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客厅的桌子上摆放着提早酿制的泡水酒和燕麦醪糟酒,空气中飘满煮熟的砣砣肉和荞粑的香气。

  第一次沉浸式体验彝族历新年,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关于彝族新年的风俗习惯。“根据彝族的天文历法,我们有6月的夏节——火把节和11月的冬节——彝族年。”巴莫曲布嫫介绍,火把节的传统是祭火、照岁、祈年,彝族年是以祭祖为中心的。

  彝族小伙木乃约热和记者说,每年秋收后,每家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清洁卫生、酿泡水酒、饲喂年猪等,这些都是年前必不可少的环节。

  过年期间,彝族人会载歌载舞地庆祝,并且品尝传统美食、祭祖祈福,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傍晚,男女老幼会串门拜年,围坐在火塘边通宵达旦地唱歌,把祝福和吉祥带给家家户户。

  从世代传承的凉山彝族刺绣到今天的彝族年,从凉山彝族传统的居民营造技艺到彝族叙事史诗“梅葛”……彝族年期间,记者看到大凉山各县已建起10余家非遗工坊。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年入选。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四川凉山民族风情浓郁,“与祖先同在”。巴莫曲布嫫认为,彝族年的传承日积月累,世世代代相承,成为彝族人最珍贵的生命体验,包含着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体会。其中,把祖先和今天的人们联系起来是彝族年的重要文化意义之一。

  巴莫曲布嫫介绍,彝族年通常3天:过年第一天称为“库史地嘿”,这一天的任务主要是恭请祖先回家,每家每户都会宰杀年前预备的年猪,清晨点燃烟火,与祖先一起度过彝族年;过年第二天称为“库史库格”,意思是在第二天的清晨,家中的女主人取下之前摆放在祭桌上的祭品,重新加热之后,再次摆放在祭桌上祭祀祖先;第三天称为“库史波几”,主要是送祖先回归祖地。她表示,祭祀由家中家长自行主持,彝族年是彝族文化和祖先崇拜的活态见证。

  彝族年将人与人通过节日的流动联系起来。送走祖先后,彝族年进入拜年环节,村里嫁出去的女儿,与丈夫和孩子回娘家,一般会给父母和亲友准备猪肉、白酒、糖果等年货,有时物品甚至装满一卡车,亲友之间的关系在拜年中得以强化和延续。

  “彝族年不单单是彝族的新年,它具有与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相伴随的意义。”巴莫曲布嫫认为,彝族年作为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不仅在彝族社会内部具有深远影响,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彝族年对于传承彝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社会影响,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在彝族年期间得以传承和发扬。独特的彝族舞蹈、精美的手工艺品,注重生命的平衡与和谐的生活方式,体现了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形态,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彝族年这一非遗传承的带动下,各民族“三交”(交往、交流、交融)多起来,更好地增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在彝族年期间,人们常常回家团聚,互相拜访,增进了亲戚之间的联系,同时,汉族朋友的加入也增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团结。今天的彝族年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小的部族或一个单独的村寨,而是发展为由不同民族构成的大群体。

  现在,彝族年增加了过去没有的项目,比如商品交易、招商引资、推荐旅游资源等活动,对社会信息交流、商业交易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地市场上热闹非凡,人类能互相交流信息、进行商品买卖,促进了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彝族年是彝族人民庆祝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只有进一步保护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的开发,才能更好地做到民族文化的保护。

安博

13857621608 

 

首页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