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彝族毕摩经籍绘画艺术是古彝文的雏形,是彝文书法的缘起,也是中华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绘画颜料而言,反映和表现了彝族先民的五色文化内涵;就其绘画种类和内容而言,包括天地神灵、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民居建筑、宗教祭祀、歌舞娱乐及君臣师民、英雄勇士、能工巧匠等,这些绘画作品具有个性与共性、现实性与广泛性、写实性与艺术性、承袭性与传承性等多种特点以及多学科文化价值。
世居祖国西南边疆滇、川、黔、桂的彝族,历史悠远长久,文化灿烂。在历史长河中,彝族既创造和传承着本民族语言,又创造和传承着本民族传统文字——古彝文,用古彝文记录下来了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的彝文文献并收藏于彝族毕摩家中。古彝文字研究专家觉得,古彝文具有图画之美、象形之美、厚实之美、灵变之美、多彩之美。同时,在彝文文献中有丰富多彩的彩色绘画作品或插图艺术,也有不少图文并茂的彝文文献,各种花鸟画、人物画、鬼神画、自然风景画,均生动逼线彝族毕摩经籍绘画是以彝文文献为载体,并以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的图解、释疑而进行创作的彝族传统绘画作品。既有毕摩经籍系列性连环画式的绘画作品,也有散见于其他彝文文献的零星插图绘画作品,形成图文并茂,或独立成幅的毕摩经籍绘画作品,或图与图之间有内在联系的毕摩经籍绘画作品,形成鲜明的民族共性特色和地域个性特色。表现手法拙朴形象,构思独特,简洁夸张,寓意丰富,概括出一幅幅内涵丰富的经籍绘画作品。质言之,彝族毕摩经籍绘画是彝族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充分吸纳了道家、儒家、释家绘画艺术内涵的书画作品。
近年来因营养过度而致巨大胎儿逐渐增多。巨大胎儿就是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4千克。巨大胎儿对准妈妈和宝宝都有不利影响:巨大胎儿会造成准妈妈的难产、产后出血,增加剖宫产的比例;巨大胎儿会造成宝宝骨折、颅内出血、血糖异常,即使剖宫产宝宝的产伤风险也显著增加。准妈妈们记住哦,宝宝不是越大越好,而是不大不小(2.5~4千0克)最好!
然而,纵观彝学研究成果,以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民俗礼仪、生产生活、天文历算、文学及毕摩经籍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彝族毕摩经籍绘画作品研究极少,可谓寥若晨星。因而,笔者试图对彝族毕摩经籍绘画艺术源流、载体、类别以及其反映的文化蕴意作一番探讨,以求各位同仁赐教。
文字源于图画,图画文字是原始文字的雏形。也就是说,没有图画就没有图画文字,没有图画文字就没有原始文字,没有原始文字就没有当今成熟规范的文字。前苏联历史学家B.A.伊斯特林对古埃及绘画艺术颇有研究,认为,“古埃及语中‘画’和‘写’”、‘绘画’和‘文字’、‘艺术家’和‘写书人’这几组词是相同的,这不是偶然的”[2]。这说明古埃及文字最早与绘画有渊源关系,其最早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无独有偶,当今四川凉山彝语中称“文字”为“bbur ma”(图画文字),能够理解为“一个一个的图画文字”。同时四川凉山彝族称“艺术”、“图画”为“bbur bbur”和称“文化”为“sip lu bbur bbur”。这与B.A.伊斯特林观点如出一辙。
据古彝文字专家统计,古彝文(包括异体字在内)有23000余字,与完备的其他民族文字一样,经历了“图画文字”“象形文字”阶段,是比较完备的“表意文字”。汉文史籍《滇系·杂载》《新纂云南通志》卷九载:“撰爨字如蝌蚪。”《天启滇志》卷三十记载:“夷皆爨,状如蝌蚪。”这里道明了古彝文像“蝌蚪”,在一定意义上说,古彝文源自“蝌蚪”状的绘画图形或图画符号。滇南彝文文献《尼苏史诗》记载,先祖尼拾搓等六位天师毕摩即毕摩鼻祖对金银树花状进行绘画而成古彝文甚至传统彝文,如:
纵观彝族毕摩经籍绘画形式和内容及其表现手法和特点,既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共性特点,也具有现实性和广泛性特点;既具有写实性和形象性特点,也有完整性与局部性特点,更具有多种学科文化价值。
……走到花树下,抬头望高处,睁眼赏鲜花,手中握画笔,睁眼看银花,银花三千五,朵朵逗人爱,照花画下来,一朵画一字,三千五文字,画在竹片上;睁眼看金花,朵朵惹人爱,照花画下来,一朵画一字,三千五文字,画在竹片上。一个画一卷,六人写六卷。[3]
工业代谢分析是对工业过程资源、能源进行系统分析的有效方法[3],是描述产业系统中物质能量从资源采掘,经产业和消费系统到最终作为废弃物处置的整一个完整的过程的方法。它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研究对象为某一物流(资源、能源)代谢,通过一系列分析输入、输出的资源、能源、产品、副产品和废品的物质种类及数量,分析系统结构变化,展示工业活动的物质流动、流出及贮存状况,为寻找改善物质代谢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排放的机会提供信息[4-5]。
龙王罗阿玛,昼夜图画写书文,天地日月画出来,草木风雨画出来,粮食种子画出来,马鹿野兽画出来,男人女人画出来……阿朴独姆(笃慕)画出来,世上万物一齐画出来,画成万物十二册,写成字书十二本。[4]
滇东南彝族口传创世史诗《爱佐与爱莎》中也如实唱述了文字产生与传播的全过程。据传,远古没文字前,世间长有一棵马缨花树,开红白两种花,祖先采下白马缨花来记事,又把白马缨花画成图画,并用红白两种马缨花汁先后画出男女祖妣头像、牛羊猪鸡、虎豹、山水、云雾、日月等万事万物。如:“天上九千事,九千应变事;天上八万事,八万应变事,事事已画明。动的已画明,静的已画明,高的已画明,矮的已画明,大花已画明,小花已画明。”“祭神的图案,驱鬼的图画,样样已画出。”“图画记事人,两个最出名,一个画动物,一个画草木,一个画日月,一个画云星。戈戛洛他啊,图画很出名;布阿几作他,图画最形象。”经过如此十代先祖画师不断创作、改进、提炼后,“画画成了书,画画成文字。”[5]
与“新月沃土”地带南侧相邻的是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逊尼派各国。这些国家大多处于相对贫瘠的阿拉伯沙漠腹地。由于石油资源不可再生,为保持长远发展,必须拥有适宜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土地。如果能占据“新月沃土”地带,对国家长治久安,甚至统一阿拉伯版图,取得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这些国家一直在为“新月沃土”进行斗争。
其实,各地彝族现存毕摩经籍的篇章天头或页眉、篇章末空白处,或画家畜家禽头,如牛头角、牛峰、羊头角、马头、雄鸡头,也画有如马鹿、鹿角、虎头、虎豹纹、鲤鱼、鱼尾、燕尾、凤凰、孔雀、鹤雁、鹰鹫、香炉,以及花草树木如葫芦、马缨花、桃花、连理枝、松柏枝、青秀竹、金竹,还有水纹、海浪、火把、火焰,等等,不胜牧举。滇南彝族毕摩经籍多有花纹标点符号,其形式有三:一是标题多为方框修边或屋檐斗拱形符号;二是句读符号多为“等腰三角形”带尾符号;三是段末或篇末为“等腰三角形”下画形式多样、复杂纷纭的花纹图案。滇东南彝族毕摩经籍一卷(册)之篇(章)首末均绘画图案有200余种,还有一卷(册)彝族毕摩经籍以虎、龙变形图结尾。以上这些图案符号,并非仅作修饰或装饰,其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思想深邃,不无凸显了彝族图腾文化符号或敬畏自然文化符号,也彰显了彝族先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内涵。
然而,也有个别彝族毕摩经籍插图绘画艺术作品与经籍内容丝毫没有关系的,这类插图绘画作品多为章首、段首尾装饰性,也没有规定哪一类彝族毕摩经籍配何图案,是由书写者的审美、兴趣、爱好来选择,纯属于装饰作用。
默陆那地方,一人叫于德,羊皮来做纸,牛骨当画笔,一天钻一孔,十天画一圈。[7]
就绘画颜料而言,也是俯拾即得的一些矿石、锅烟灰、动物血、猪胆汁、赤土等,近代才使用各种墨汁。据考,滇东南弥勒市金子洞坡石崖、开远市红石崖及滇南元江县它克石崖等3000多年前的崖画均是赤铁矿粉末兑动物血作画而成,且留存至今。
各地彝族现存毕摩经籍中,有部分毕摩经籍抄本还采用大量的插图绘画,这些插图绘画一般多用墨线勾画物体,再用黑、白、黄、红、绿、蓝等颜色添色。插图绘画或配合毕摩经籍文字内容而绘画;或与内容无关,仅作一种装饰而已。[6]其功用有二:一是色调和谐、醒目,二是格外明显,彝族毕摩传抄的经籍给人一种工整感和艺术感,也便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移行时不容易产生混乱。
彝族毕摩经籍绘画作品中常见的色料多为红、绿、黑、白、黄等五色颜料,每种颜色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强烈地反映和表现了彝族先民五色文化观。彝学资深专家张纯德先生认为彝族传统五色文化有如下表征意义和思想内涵(详见下表):[8]8
在彝族传统观念中,红、绿、黑、白、黄不仅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方及彝族五个主要支系,也是构成宇宙天地及世间万事万物的基本元素,而且红绿二色和黑白二色还有雌雄观或阴阳观的文化蕴意。彝族雌雄观或阴阳观思想囊括了天地万物起源、发展之基点,也是天地万物生长、对立统一的规律,这不能不说是远古氐羌族群乃至中华古代大多族群崇拜黑白二色文化在彝族毕摩经籍中承继与遗存,并且具体反映和表现。
微课是依据教学和学习理论,以短小精致的学科教学视频为载体,以单一知识点为内容、能应用于多种学习方式的,易于传播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1]。微课具有诸多优点,时间短、内容精、主题明确、易传播、反馈性强等[2],获得了教育界的极大肯定与推广。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材料专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慢慢的变成了各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3]。然而,就目前材料实验教学现状来说,教学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彝族五色文化中以红、黑、黄三色为主。一般而言,红色是火文化,表征激昂和神圣,彝族世代崇火,生不离火,死也不离火。火葬是火神把亡魂送回到祖先发祥地,与历代祖先团聚。贵州彝文文献《颜色的由来》记载:
男人主作战,女人主管事,作战凯旋日,打牛打马,杀猪宰羊,如此之后,大岩上作画,黑石画骨架,牛血和马血,猪血和羊血,用血染肌肉。[9]
说明远古彝族母系氏族部落时代,曾常取用畜血在石岩或石崖上作画之习。血为红色,除信仰红色文化之外,还有不可屈服的精神、不可亵渎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的深层文化内涵。黄色是大地的原色,引意为地生万物,绿荫葱葱,树木茂盛,生机盎然,繁荣祥瑞。如滇南红河县虎山一带彝族村寨,举凡村社性原始宗教和民俗祭仪活动,如祭寨神、招村魂中以绣或画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一青龙、一黑虎的两面黄旗,按“左龙”“右虎”的传统插于祭坛前,以象征庄重、祥和、安吉、和美、繁荣、太平盛世之意。黑色是“圣水”,水是雪融化的,人类是由水演化而来的,彝族的灵魂属于“雪族”。四川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就有“雪子十二支”之说,并黑色象征刚强、坚韧、成熟、庄重、威严,是铁文化。滇南红河县虎山一带彝族联村祭祀黑虎山神时,在祭坛前插有一面漆黑的黑旗,高高飘扬,以彰显黑虎之雄风、威武,并象征此祭祀庄严、肃穆之意。贵州彝文文献《西南彝志》中所指“天地人”的形成,亦是红(火)、青(黑)、金(黄)三色文化源于远古彝族先民对火、日月、雪、铁等的自然崇拜,并且红、黄、黑三色是彝族毕摩经籍绘画的基调。质言之,彝族红、黄、黑三色文化,是彝族先民自然崇拜的产物,并赋予了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彝族人生礼仪、衣食住行、言语举止、宗教民俗、节日庆典等,都与红、黄、黑三色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彝族历代先民对红、黄、黑三色文化的执着偏好,是彝族历代先民“尊崇,尚黑”的传统。彝族自古以来,视黑色为高贵、庄重、荣耀;视红色为兴旺、吉祥、发达,视黄色为光明、希望、祥瑞。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